各类教师考试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中国行政史(00322)+简答题+主观题汇总2

2019/4/12 10:45:10      点击:

——简答题合——           

1.简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2.简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3简述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

4.简述元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其弊端

5.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6.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7.简述“百日维新”期间的行政执行遇到的主要阻力。

8.简述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9.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10.简述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与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的不同


11.简述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

12.简述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氏族制度残余的表现

13.简述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14.简述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5.简述苏区主管部门的监督形式。


16.简述周朝司士的职责。

17.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

18.简述明朝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19.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对前清的文书制度所作出的改革措施。

20.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系的构成。


21.简述夏商周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的特色。

22.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24.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造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有哪些?

25.简述北宋时期坚持宰相权力制衡的具体措施。


26.简述宋朝行政执行的特点。

27.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

28.简述晚清“新政”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9.简述皖系军阀统治时期段祺瑞谋求个人独裁的手段。

30.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群众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


31.选拔制度。

32.简述元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

33.简述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的历程。

34.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

35.简述人民民主政权在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


36.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37.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38.简述元朝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

39.简述北洋政府文官保障的具体内容

40.简述抗日民主政权在行政执行方面值得借鉴的主要经验。


41.简述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主要不同之处。

42.简述母系氏族公社与后世的国家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的表现。

43.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44.简述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五院的构成及性质。

45.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


46.简述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

47.简述五代时期中枢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

48.简述宋朝会议制度的基本形式。

49.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各类行政官员的纪律。

50.简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


51.简述明朝在边远地区的行政体制。

5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

53.简述袁世凯为有效进行独裁统治对中央政府机构所作的重大改组

54.简述中华苏维埃区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四种类型。

55.简述五代时期行政执行上出现随意性和混乱性的主要原因。


56.简述唐朝为压抑尚书省地位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57.简述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经历的大致阶段。

58.简述抗战期间省临时参议会的职权。

59.简述夏商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对君主权力的制约。

60.简述解放战争时期新解放区城市的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任务。

——答题答案合集——          

1.(1)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三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

(2)军事首长仅负责统率军队和担任主祭,不单独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

(3)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

(4)人民大会是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

2.(1)秦至西汉初年实行丞相制。

(2)汉武帝改为中外朝制。

(3)汉成帝以三公宰相制取代了丞相制。

(4)东汉初年建立尚书台。

3.(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朝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内阁首辅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

(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朝大学士包括首辅

在内仅有决策参与权,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

4.(1)元朝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朝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他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在大监察区之下再分二十二个小监察区,即二十二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台。元朝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这些法规和条例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

(2)元朝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不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些特权机构进行监察。这无疑影响了监察机构正常功能的发挥。

5.清朝对地方的监察采取双轨制。一方面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政府实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另一方面清朝还有系列地方监察系统。总督、巡抚例兼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对所辖地区地方政务负有监察责任。各省按察司是专管一省的司法与监察机构也有行使监察的职权。省、府间的道也有监察省内某一区域政务成某一具体业务的权力,故又称道的长官道员为监司。由此可见,清朝地方监察体制依然沿袭了明朝同一区域多种巡察的方式。

6. (1)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

(2)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

(3)“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

(4)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

7.(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

(4)地方官员的数衍塞责.

8.(1)“以党涂国”的原则更为明确.

(2)采取委员合议制.

(3)实行党政合一的“一权制”.

9.(1)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

(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10.(1)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的职权。

(2)吸纳部分国民党以外人士参加。

(3)试行行政院负责制。

11.(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3)以血缘关系为组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12.(1)各部落首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朝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2)母权制的留,()后在辽朝具有异乎寻常的尊崇地位,她们常参加军国大事的决策执行。

13.明朝督抚在明中期以后虽在地方上逐渐掌提了行政权力,但职权偏重于监察,名义上始终算是中央官员,正式省级官员一直是三同长官。清朝督抚则已成为法定的省级地方行政长官,是名实兼备的封疆大吏,代表皇帝总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14.(1)停止捐纳。(2)裁法书吏。(3)职官分级。

15.(1)由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规定统一的时间和要求,各自进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检查。

(2)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深人基层,实地检查和指导下级政府的工作。

(3)下级行政机关按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工作。

16.(1)掌管官员档案。

(2)正群臣朝仪之位

(3)负责官员的爵禄赏赐。

(4)掌群臣之治,即掌戒令刑罚。

17.(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

(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和以俸养廉为原则。

18.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掣。五军都督府仅掌兵籍和军政,即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军队的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手中。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总兵将官,总兵将官统帅从全国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去作战。战事结束后,军队回归卫所,总兵将官还印信。如无兵部调兵令,五军都督府不能擅调兵一卒。

19.(1)简化文书种类,统一公文程式。

(2)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加速公文处理。

(3)革除封建称谓,使用公元纪年。

20.(1)决策的权力中心一国防最高委员会。

(2)决策的技术系统一中央设计局。

(3)决策的参谋系统一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21.(1)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度较低,凡涉及下级那国的事务,中央均通过望会的形式加以调,凡涉及邦国之间的关系,常经谈判以结盟的方式作出决策。

(2)在行政沟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机关间的沟通,面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如朝会、聘问等形式。

(3)在行政文书上,常以协商性文书体裁为重。

(4)在行政执行上,行政的灵活性大于统一性。

22.(1)最高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

(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

(5)最高人事权。

23.(1)台谏趋于合一。

(2)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24.(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

(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25.(1)集体宰相制体制不变

(2)法定的宰相职权不变。

(3)宰相办公机构为中央政府机构不变。

26.(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

(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了皇帝的本意。

(3)由于宋朝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地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朝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

27.(1)在州上设官。州数的增加使州的辖境缩小,从曹魏开始,便在边境诸州之上设都督诸州事以协调各州行动。

(2)强化县级行政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州、郡等中高级政区建制大为增加,但作为初级政区—县的建制却相对稳定。这一时期各政权都较注意县级行政的状况。

28.(1)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2)设立商部。

(3)设立巡警部。

(4)设立学部。

(5)设立财政处、练兵处和税务处。

(6)撤裁有名无实的衙门。

29.(1)破坏国务会议正常的决策程序。

(2)排挤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

(3)运用军事力量对抗总统和国会的制约。

(4)利用御用立法机关为其决策服务。

30.(1)平时监督。

(2)通过群众团体进行监督。

(3)选举过程的监督

31.(1)任子。(2)赀选。(3)察举(4)征辟。(5)博士弟子。(6)荐举。

32.(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

(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

(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一是贡授,即国子学生员成绩优异者经考试后授予官职,但人数少;二是科举。

(4)承荫制度。

33.(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一政府建立。

(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3)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4.(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

(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人和以俸养廉为原则。

35.(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于部的贪污行为。

36.(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

37.(1)确立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而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尚书省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隋文帝将这种分工确定下来,并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并确定尚书省总署都省为“政本之地”。

38.(1)所在地的户口是否增加。(2)荒地是否开垦。(3)诉讼处理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39.(1)文官非受刑法的宣告、惩成法的处分不得免职。

(2)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

(3)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一级长官执行。

40.(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41.(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而中书门下政事堂凡挂衔“同三品”或“同平章事”者均为专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

42.(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可能出现剩余产品,因而不会产生剥削现象,只能通过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和平等分享劳动成果来维护共同体的存在。

(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

(3)实行原始民主制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氏族首领由全体氏族成员按“选贤与能”的标准选举产生,无任何特权,也不脱离劳动。氏族首领不依靠强制手段,而是依靠自己的威望以及原始的习惯和道德的力量来进行管理,不称职的首领可以被撤换。

43.(1)五代时期政局的变化无常。频繁的权力更迭使行政决策的稳定性大打折扣,也使官员在,行政执行中自然首鼠两端,以皇帝的实际控制力的强弱作为是否执行决策的前提(2)地方分裂割据的格局。五代时期,不仅是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而且在各地还先后出现了十余个名义上就是独立的名副其实的割据政权。这种状况更是导致五代皇帝所作出的决策在执行的空间上受到极大的限制。

44.(1)行政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

(2)立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3)司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司法机关。

(4)考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

(5)监察院,是国民党的最高监察机关

45.(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46.(1)乡里官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个别官员给俸,但仍由地方产生,在官府登记而已(2)在管理方式上重视乡规民俗,将教化手段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带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性质。

47.(1)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2)枢密院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权。

(3)中书门下是一个行政执行上的综理机关

(4)三司使可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

48.(1)例行常朝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

(2)便殿议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

(3)临时朝议是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主要有皇帝亲自主持的朝议和皇帝授权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廷议。

49.(1)按期到任。(2)奉公守法。(3).保守秘密。(4)职务专。(5)敦品远嫌。

50.(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51.1)洪武年间,在西藏设立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委派藏族僧侣充任各级官职,通过他们实行对藏族人民的间接统治。(2)

2)在东北地区,先后设辽东都指挥使与奴儿干都指挥使。都司长官及主要官员从内地选派。(2)

3)在西北地区,设哈密卫,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卫指挥,统治今新疆等地。(1)

4)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可度。(1)

52.(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2)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2)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2)

53.(1)撤销国务院,设立政事堂,使总统府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

(2)修改行政各部官制,使各部失去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2)

(3)炮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直接为恢复帝制作准备。(2)

54.(1)同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处于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之下的。(1)

(2)受中央政府指挥,但以当地党组织和军队的领导为主的。(1)

(3)以地方党的领导为主,无省建制但又直属中央政府的苏区。(2)

(4)基本同中央政府没有联系,由地方党组织和军队按苏维埃政权原则自行组建的地方政府。(2)

55.(1)五代时期政局的变化无常。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权力更迭使行政决策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官员们在执

行时常常首鼠两端。(3)

(2)地方分裂割据的格局。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使得五代皇帝作出的决策在执行的空间上受到极大的限

制。(3)

56.(1)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2)

(2)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使尚书省完全变成奉行机构。(2)

(3)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2)

57.(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2)

(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2)

(3)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58.(1)省政府重要施政方针于实施前,提交省临时参议会决议。(2)

(2)省临时参议会对于省政兴革事项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2)

(3)有听取省政府施政报告和向政府提出质询之权。(1)

(4)选举国民参政会各该省的参政员。(1)

59.(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2)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2)

(3)王权受到宗教信俾的限制。(2)

60.(1)镇压反革命活动,肃清一切残余敌人。(1)

(2)接收并管理一切公共机关、公共产业、公共物资及其他一切公共财产,没收官僚资本。(1)

(3)保障我国人民和守法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工农商学各界一切正当权益,迅速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2)

(4)动员组织一切公私力量,沟通与建立城乡经济关系,解决城市人民的粮食和燃料供应。(1)

(5)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帮助建立系统的人民民主政杈机关。(1)